张之选碉楼楼体(摄于2007年)。资料图片
位于大观镇观音桥社区的张之选碉楼,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,历时约三四年建成,是当地现存为数不多的民国时期特色建筑,见证了地方变迁与家族传奇,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碉楼坐北朝南,建筑风格独特,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。其基础及下部3米墙体以大块青砂条石砌筑,可防水浸;二至五层墙身采用黄泥渗石灰夯筑,顶层为穿斗结构。内部共6层,功能分区明确:第一层为三间,四面无门,由第二层下楼梯至中间,两边各一间为贮藏食品及杂物之用。第二层正中为碉楼入口,有吊桥与祖居正屋相通,共6间,分为门厅、客厅、居室。第三层共5间,分为居室、书房和画室。第四层也是5间,为居室及储存室。二至四层地面为木楼板上再铺方形小青砖,主房间墙面为石灰抹面、手塑阴角线及灰塑浮雕灯池装修。第五层为夹层,分成四大间,有居室和储存室。顶层一间为观景瞭望阁。
展开剩余57%碉楼外部从整体上看,正立面为5层3开间,第三层两端与侧立面相交处挑出约1.2米形成吊脚楼似的转角走廊,长与第四层第二、五柱对齐,两侧走廊则全部拉通。第四层最有特点,为6柱5拱走廊,设圆木车工艺术栏杆,侧立面为4柱3拱走廊,栏杆相同。第五层不外露,楼顶为四分水斜山顶小青瓦屋面。第六层屋面虽小而极具特色,由弧形大屋脊再四分小屋脊飞檐翘角,同样为小青瓦屋面,五、六层共同形成重檐斜山翘角顶。正侧立面比例适当,协调统一而富于变化。
碉楼防守的适用性和建筑的艺术性高度统一,互为表里。防守的实用性方面,一是碉楼四面环水,南面和西面是深1.5米,宽2.5米的壕沟,对攻击可以起阻滞作用;二是第二层入口大门为双开,门扇厚约10公分,外包厚铁皮,满钉。有吊桥,遇险时将吊桥拉起与大门相合,碉楼便成为独立堡垒;三是窗户设置较小,特別是转角处的窗户有射击孔的动能,外小内大,外小可以减小攻击面,内大可以增加反击的灵活性;四是碉楼五层有玄机,外看5层内6层,实际上楼内第五层是匠心设计的夹层,仅从楼梯平台处一不显眼的低矮木门躬身进入,人和物均可藏匿其中,很不容易发现。五是顶层虽然室只一间,但四面窗户洞开,平时可以登高临远,遇险时又是很好的瞭望哨。
1951年川东匪患期间,碉楼凭借坚固构造和防御优势,帮助大观区人民政府多次抵御国民党残余部队及土匪围攻,墙上弹痕至今留有印记,成为那段历史的实物见证。
碉楼原是石坝子庄园的一部分,属张之选所有。1950年,张之选主动将其捐赠给人民政府,成为当地政府行政机关驻地。
张之选本人热衷教育,1931年返乡创办“张氏女校”,后并入大观中心小学,造福乡梓。其弟张之英(后改名张铁生)是我国炭黑工业奠基人、天然气研究专家,为国家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
记者:邓的
编辑:唐浩鑫
责任编辑:胡建
值班总编:邓伟
总编辑:张仁俊
发布于:北京市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