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长春主任:体检发现肺结节时,很多人会疑惑:“明明都是肺结节,有人的能自己消失,有人的却慢慢发展成癌症?” 从中医 “辨证施治” 和对结节性质的认知来看,核心差异藏在结节的 “本质属性”“身体内环境” 和 “干预方式” 三个关键维度,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肺结节的 “走向”。
首先,最根本的区别是结节的 “本质属性” 不同—— 有的是 “良性可逆” 的,有的则是 “恶性倾向” 的。像炎症引起的结节、结核球、肺内淋巴结等,本质是身体应对外界刺激时形成的 “暂时性反应”。中医认为这类结节多是 “痰湿瘀滞” 的临时积聚,当感染消退、身体正气能推动气血运行时,痰湿瘀滞会逐渐消散,结节自然随之消失。比如有人感冒后查出肺结节,规律作息、清淡饮食一段时间,复查时结节就不见了,就是因为体内的 “邪毒” 被清除,气血恢复通畅,瘀滞的痰湿得以化解。
但如果是 “恶性倾向” 的结节,本质是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 “病理性肿块”,这类结节的 “根基” 更深 —— 中医看来,是 “痰瘀毒互结” 日久,已经形成了 “有形之邪”,且邪毒不断耗伤正气,很难靠身体自身调节消散。比如磨玻璃结节中直径超过 8 毫米、伴有实性成分,或边缘不规则、有毛刺的,多是邪毒在体内 “扎根” 的表现,若不及时干预,邪毒会持续积聚,慢慢发展成癌症。
展开剩余57%其次,身体 “内环境” 的差异,决定了结节是 “被清除” 还是 “被滋养”。中医强调 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同样是肺结节,有人能消失,关键是体内 “正气足、气血通、痰湿少”—— 脾胃功能好,能运化水湿,避免痰湿堆积;肝气顺畅,能推动气血运行,不让瘀滞形成;肺气充足,能抵御外邪,防止炎症反复。这类人即便出现暂时性结节,身体也有能力 “自我修复”,将瘀滞的痰湿、炎症产物清除。
而那些结节逐渐发展的人,往往存在 “内环境失衡”:比如长期熬夜、劳累导致 “正气亏虚”,身体没力气清除邪毒;经常生气、压力大导致 “肝气郁结”,气血运行不畅,痰湿瘀滞越积越多;爱吃辛辣、油腻、生冷食物导致 “脾胃虚弱”,水湿运化失常,为结节提供了 “生长土壤”。中医说 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当身体内环境适合邪毒、痰湿停留时,即便最初是良性结节,也可能在长期失衡中逐渐 “变质”,甚至发展成癌症。
最后,干预方式的不同,直接影响结节的 “最终走向”。很多人查出肺结节后,要么 “过度恐慌”,盲目吃补品、偏方,反而加重脾胃负担,扰乱内环境;要么 “过度忽视”,觉得 “结节小就没事”,不复查、不调整生活习惯,任由邪毒积聚。比如有人查出磨玻璃结节后,既不戒烟,也不规律作息,还经常吃油炸、辛辣食物,几年后复查发现结节变大、出现实性成分,已发展成早期肺癌 —— 这就是 “拖延” 和 “错误干预” 导致的恶果。
而那些结节消失或稳定的人,往往做到了 “科学干预”:比如明确是炎性结节后,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作息、清淡饮食,配合温和的调理,帮身体恢复平衡;即便是良性结节,也坚持定期复查,监测结节变化;发现结节有恶性倾向时,及时遵医嘱干预,不让邪毒有机会发展。中医说 “治未病”,早发现、早调整、早干预,才能避免结节从 “可控” 走向 “不可控”。
马长春主任:其实,肺结节的 “消失” 与 “恶化”,从来不是 “运气问题”,而是结节本质、身体内环境和干预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查出肺结节后,不用过度焦虑,也不能掉以轻心 —— 先明确结节性质,再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习惯,必要时配合中医调理改善内环境,定期复查监测变化,才能让结节始终处于 “可控范围”,避免发展成癌症。
发布于:四川省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